原本看完電影就想要寫寫心得,但是因為這場山難中,台灣人已有參與,也有出了出描寫當時的情形,而電影原著小說也有詳細的描寫,因此看完了兩本書及電影後,才綜合起來一起寫心得。

我想現在再多的指責當時哪個人做錯了什麼決定或是犯了什麼錯,也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,在那麼高的海拔高山上,缺氧、低壓、極低溫對人體都是極大的考驗,未看這兩本書以前及電影前,對於登聖母峰並沒有太大的概念,兩本書上詳細的描述,有一點我可以很肯定的,就是這種高峰上,不只是體力的問題,而且是意志力的挑戰,再加上缺氧引起的意識不清,造成喪失判斷力,兩本書中在很多地方告訴閱讀者,缺氧加上低溫,人可能會處於接近瘋狂的狀態,當人在這麼高的山上,道德也已經沒有意義了,且不說因缺氧而喪失判斷力,在零下數十度及狂風暴雪中,連自己都顧不了了,還有多少能力能夠幫助別人?

在一些網路上的資料上看到登頂路上的影片或照片,滿是歷年死在山上的登山者,這種無奈實在不是處在平地上可以想像得到的。

電影中有句台詞說:「所有的人都在挑戰聖母峰,是聖母峰決定誰成功或死亡。」

這麼多攻頂的人都像是跟聖母峰對賭生死一樣,而電影中出現的另一句台詞應該可以說明,為什麼登頂死了這麼多人,還是那麼多人要上去。

電影中一群人討論每個人為什麼要登山,最後眾人一起說:「因為山就在那邊!」

大概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情,所以想要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這麼多吧?


台灣隊在當年也遇上了這場山難,而且領隊高銘和(馬卡魯)也存活了下來,在網路上看到的紀錄影片中,他拿著「聖母峰之死」的原文書說:「這是本很好的書,但內容不全是真確的。」(原話是英文)以高銘和的角度來看,可能書說中的並不確實,但是在「九死一生」(高銘和口述)中看不到太多對於當時山難的描述,反而看到了台灣隊到了尼泊爾以後,還為了登山費用煩惱,看了說明除了中途死了的陳玉男及高銘和本人,其他人都沒有登頂的決心,或許連技能也可能不比他們兩人。

當然我並不是登山專家,說起這樣的話,未免太過於武斷,不過就高銘和書中的描述,從訓練到登頂的各種情形,台灣隊都不是一個狀況很好的隊伍。

「聖母峰之死」中對於台灣對的描述,也是偏向負面居多,與其說該作者看不起台灣隊,不如說可能是蠻中肯的說法。

在「冒險顧問公司」霍爾以及「山痴公司」費雪的兩隊隊伍中,雖然很多人是付錢來登頂的,但是每一個人幾乎都有等過不少高山的經驗,就表面而言,真的這兩隊比之於台灣隊是要好很多了,除了經費不是問題以外,體能及經驗都好的很多。

而這次的山難中,就算是霍爾及費雪這樣的高手都喪命,雖然他們是因為要照顧客戶上頂峰而消耗太多體力而死,但是不也就如前面說的,在這樣的高山上,能顧到自己已經是萬幸了。


但是,看完了兩本書及電影,中間有很多地方是造成這次山難的原因,例如:費雪及霍爾隊伍的雪巴頭原本要一起將希拉瑞之階的繩索搭建好,但是可能因為兩個雪巴頭關係不好,所以這項工作沒有預先做好,造成登頂壅塞,延誤了時間;而原本在南坳的六支氧氣筒,也因為檢查的人缺氧喪失正確的判斷力而誤以為六支氧氣筒都空了,不然,霍爾可以在放下道格自行下到南坳拿了氧氣筒再回去救道格。其他還有很多因素加起來,而造成了這次的山難。


以下是網路上找到的一些相關說法及紀錄:

這邊有高銘和自己的說法,我覺得經歷了這樣生死又極限的環境下,高銘和也是令人敬佩的英雄,意志力讓人肅然起敬。連結:http://talk.tvbs.com.tw/coverpeople/talk-001950/

泛科學網站也有一些說明可以參考:http://pansci.asia/archives/88135

這裡是民視交通台幾年前製作的節目,節目中先放了國外電視台找高銘和回到尼泊爾拍攝紀錄片,講述有關當時1996年山難事件。
影片有六個部分,前三部分是紀錄片播放,後面是高銘和的訪問。

arrow
arrow

    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